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效能,高效统筹行政执法资源,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济宁市兖州区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多维联动 智慧监管”环境执法监管体系,从夯实执法根基、健全执法机制、优化执法手段、转变执法理念、评估执法效能等多维度着手,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行动,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执法效能,努力开创智慧监管新局面,切实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领域防线。
一、夯实规范执法根基,加强执法业务培训。靶向解决执法队伍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组织业务骨干人员轮流授课,传授执法技巧,破解疑难杂症,剖析典型案例,从现场勘查、调查笔录、文书制作、案卷归档等基础入手,让新队员迅速进入角色,形成人人学业务懂技术,能独立办案。开展执法人员队列训练和技能比武,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培训和现场执法培训相结合,同时还积极争取名额,参与上级组织的各项环境执法专项督查、各类比武竞赛,在实战中锤炼队伍磨炼精兵。2023年以来,组织全系统执法人员参加“线上+线下”培训9次。
二、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凝聚部门执法合力。厘清职责界定权限,依规履行职责,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及信息共享机制,确定下一步环境执法联勤联动工作重点。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强化部门联勤联动,确保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形成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切实形成执法合力,重点打击非法收集、转移、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行为,以废酸、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产生单位作为重点,积极搜寻投诉举报线索,联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持续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三、优化精准执法手段,实现智慧赋能监管。探索试点“1+4”监管执法模式,充分运用科技执法手段,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做好智慧执法,实现传统执法方式向科技执法方式转变。“1”暨一个平台,网格化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在线监督、在线管理、在线指挥、在线统计“五大功能”,实现了对全区企业在线监测、用电预警、视频监控和环境质量等情况的实时监测管控;若发现企业在线数值异常、用电告警、治污设施设备故障、视频监控中的环保违法等问题,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将相关信息及时推送给相关人员,实现线上应用业务与线下监管队伍的有效联动,提升了执法水平,做到了守法不扰。“4”以科技执法监管为手段,以执法监督帮扶为方式,以发现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服务企业提升执法效能、群众满意为根本点,做好非现场执法监管文章。2024年1-2月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多元化的科技监管手段,发现在线监测数据异常问题151个,其他环境管理问题1528个,涉固废污染问题58个,涉气污染问题662个,目前均已整改完成。
四、转变执法监管方式,拓展服执法务功能。一是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坚持寓执法于帮扶服务之中,向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局执法大队会同环评、污控、总量等相关业务科室成立帮扶组,充分发挥环保专业特长,职能特点,在节能降碳、治污改造,转型升级等开展技术服务,积极帮助企业查找解决环境问题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疑点难点问题,规范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引导企业向绿色、环保发展。二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根据生态环境监管白名单企业动态调整机制,综合考虑企业装备水平、达标排放情况、排放总量情况、监控系统联网情况、环境风险管理能力、环境管理能力等情况,配合市级将2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管白名单管理,通过梳理建立正面清单、发挥正面激励作用、提升帮扶指导温度等措施,推进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三是建立“闭环管理”,建立完善问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闭环机制,抓紧抓牢问题排查、发现、监管、整改、回头看等环节,从制度上规范整改,促进问题切实整改到位,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减少现场检查频次,避免重复检查,执法人员根据前期线索和调查,严格按照行政处罚程序进行立案查处,将执法检查工作形成闭环,高效推动线上线下各类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切实提升执法效能。2024年1-2月,共出动人员250余人次,开展非现场执法32次,帮扶企业84家,责令改正问题19个,立案2件,处罚3.84万元;信访投诉较上年度同比减少32.5%。
五、强化执法队伍建设,锻造生态环保铁军。选强配精充实人员队伍,敬岗爱业,实干苦干,争做环保尖兵,苦练内功,创新思维,驾驭复杂管控能力,同时加强执法装备水平,守住生态红线。常态化开展业务大练兵、大比武,不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带头履职尽责,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业务能力和行政执法能力,提高运用智能化,科技化手段本领,努力铸造相匹配的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生态环保铁军,2023年在济宁市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技能比武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