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11370812004311244X/2021-090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 发布机构 | 兖州区应急管理局 | 组配分类 | 文字解读 |
| 成文日期 | 2021-12-31 | 废止日期 | |
| 有效性 |
《济宁市兖州区“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
规划》政策解读
为便于全区各镇街、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实施《济宁市兖州区“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背景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按照省市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推进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制定本《规划》。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5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一)现状与形势。总结概况了“十三五”期间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系统分析了“十四五”期间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二)思路与目标。主要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从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标准、加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加强防灾减灾宣教培训、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等13个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点任务。
(四)重点工程。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要实施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灾害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工程、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提升工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8项重点工程。
(五)保障措施。为保证《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尽快落地见效,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机制、加强跟踪评估等3条保障措施。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区灾害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意识明显增强,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降低。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减灾能力调查工作,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大型商场、重要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风险调查,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
开展灾害事故综合监测预警试点,整合各类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综合监测预警中心。
(三)灾害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现场移动应急指挥系统,装配集通信、音视频图像传输、信息采集与处理于一体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
(四)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
加快推进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与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先进技术装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提高应急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五)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标准体系,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要求,结合灾害需求,制定全区救灾物资储备规模和购置计划。
(六)基层综合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根据城市布局、人口分布、区域特点和灾害特征,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场(展)馆等已有设施,通过改扩建、新建等方式,建设若干综合性示范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状态管理与评估工作。
(七)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
积极推进把安全文化元素融入公园、街道、社区,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
(八)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与衔接。统筹推进各类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编制全区防灾减灾救灾“一张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保障机制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三)加强跟踪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做好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评估工作。
联系人:郑广远
联系电话:0537-34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