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120043222000/2023-0826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兖州区自然资源局 | 组配分类 | 文字解读 |
成文日期 | 2023-12-06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一、制定背景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矿产资源统一管理思想的平台,是落实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和产业政策、加强和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指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区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取得突出成效,五年内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矿产勘查取得长足进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得到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建筑用砂与地下煤矿的开发利用存在的矛盾,采煤塌陷地治理与塌陷速率存在的矛盾。
我区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调整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需要的重要矿产资源十分紧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提出重大考验。深化矿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矿业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矛盾与问题、破解和出路,都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发展面临的重大趋势。
二、制定依据
《规划》以《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的通知》《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55号)《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要点》(自然资办发〔2020〕19号)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全面开展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发〔2020〕47号)等文件为编制依据。
三、出台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服从生态与安全“两个大局”,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围绕政策导向、资源禀赋、保障能力、合理利用、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谋划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区矿产资源领域主要任务和改革发展重要举措,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按照国民经济新的发展要求,编制第四轮《济宁市兖州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
《规划》定位突出监督和管理的直接依据作用。落实上级规划的目标指标、空间布局、管理措施;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的重要依据。《规划》统筹部署全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优化矿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格局。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塑资源开发保护与矿业发展新格局。
四、重要举措
结合我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系统总结“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取得的成效,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按照严格落实上级规划,服从并与之相衔接;节约集约,保护开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靠科技,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重点改革任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化主体,创新质量及供给侧改革,实现资源优化绿色发展。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优化矿山规模结构和矿产品结构,加大矿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2025年规划目标:1.矿产资源调查勘查方面。落实市规划涉及我区的目标,全面完成济宁市城市地质调查、济宁市区地下采空区调查及 闭井矿山地下采空区分布情况调查、地热调查评价,根据规划期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成果,新划定一批矿产勘查区。到 2025 年,探矿权总数控制在 2 个左右。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 矿山最低开采规模、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程度明显提高,到2025 年矿山数量控制在 4 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达到 95%以上。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提高 5 个百分点,矿山“三废” 达标排放率达到 95%以上。煤矿开采总量控制在 850 万吨。持证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新建矿山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3.加快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面。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矿山地质环境全面提升。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监管信息系统,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机制,强化矿业权人主体责任,新建矿山必须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生产矿山和停采或关闭矿山必须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加强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到 2025 年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100%+30%目标。
2035 年规划目标: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地质工作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彰显有力,矿产资源结构布局稳定成型,矿业开发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矿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大中型智能矿山建设基本完成,形成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权市场监管制度更趋完善。
联系人:李春芳
咨询电话:0537-3430209